在现代生活中激活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3-05-10 | 3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现代化快速变化和发展,广大农村也正在发生巨变。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三农必然依然存在。三农问题,既有发展的问题,也有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在城镇化大潮和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在现代生活中发现、融合传统村落的美学价值,并使之绽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显得十分迫切并重要。

一,传统村落是历史形成的,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中国的农耕文化悠久且灿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丰富多彩、精妙绝伦的传统村落。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门开始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止到2014年年底,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文化一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临海的传统村落,核心也就是文化,必能循之其文化的根由。一是由于传统儒道文化的影响,耕读传家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很多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生存方式,加上古代科举制度,创造了从耕读一步登入仕途的机会,农村成为仕的主要来源地。所以,一大批文化精英生活在农村,并随时为进入仕途作着充分的准备。这种现象,促进古代农村教育和文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对来说是高水平高要求的,而且是全面的,比如琴棋书画,农村文化中的美学水平相应也是比较高的。二是农村经济与农村文化的结合。一批入仕的人,或家留农村,或退仕回乡,这些人自然占据了农村经济的优势。同时,另一批在经济上有实力的人士也送后代上学,以圆入仕之梦。这就形成农村经济实力更多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从而形成了对农村各个方面,比如村落建设上的实际控制力。三是在农村,历史上,儒道释文化是共存发展。中国传统的阴阳纵横哲学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这种理念表现在村落建设中,达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的较高的高度。四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农村文化的结合,由于大批知识精英存在于农村,也就促进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的成长,这些创造,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直接化为实际效果,比如村落建设。

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也充溢焕发青春和融入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无限魅力。

一是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结。中国整体进入工业化、现代化也还只几十年时间,大多家庭与农村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历史情结上,中国社会对载负着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有着深厚的情感。历史必然包含着传承,在精神脉络上,所有的民族都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灵魂之根。即使我们现在正在走入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仍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可循之根。传统村落聚集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有发展过程的痕迹,也有凝积为各方面的经典,更有继续存在的可观的生命力,让人感到温暖亲切。保护传统村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共识。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自己参加保护传统村落的经历:开始只觉得这些东西被破坏了可惜,深入进去,发现它的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今天仍离不开的根。

二是城镇化大潮中的家园座标。城镇化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这是历史潮流。但怎样发展城镇化,还面临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城镇化就面临居住者家园感的问题。多度的竞争和流动,更容易让人感觉到只是这个城镇的过客,而不是主人,不会有记得住的乡愁。当然,这里面存在的因素很多。传统村落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城镇化的一个善意提醒。从更深的意义上,传统村落的家园意识,在各个方面,都能为城镇化提供座标。怎样让居住者在安居乐业中找到过去的根和将来的梦想,在碧水蓝天中享受和自然的和谐,在生存中找到一定的美学价值,并在物质的传承中往往融入更为深刻的精神,从而在物质家园之外变成居住者的精神家园。传统村落的发展历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保护好传统村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是永恒的艺术经典和美学价值。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浓缩,更多一方风土人情的精练,经一代代农村文化精英、能工巧匠的创造和投入,往往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平和美学价值。城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传统村落的内涵,体现在整体布局、建筑工艺和村民日常生活如礼仪服饰、节日习俗上,经过历史的锤炼,往往就超是艺术经典,富含美学价值。保护这些传统村落不可重生资源,己不能简单用价值来衡量,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二、从传统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和持久性入手,寻找科学之策。

目前,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己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了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很多地方政府积极性也很高,出台了不少保护和奖励、扶持政策。不少民间人士积极参预,保护传统村落的声势和力量明显加强,不少地方己开始取得一定成效。许多传统村落的群众也开始从保护和利用中得益,积极性也更高。

在这种态势下,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更多应适时从外在转向内在,内外并重,使传统村落不仅受到很好的保护,更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一是要重视重接文化之脉,让农村文化复活。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方方面面都连着精神文化的脉络与根系。当前,农村许多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一批文化知识精英通过读大学直接离开农村,而大量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也选择外出创业打工而不同程度的离开农村,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农村文化传承和光大的困难,农村文化面临脉络萎缩甚至中断之忧。重接农村文化之脉,关键还在于人。一方面,在城镇化大潮的同时,三农不是弱化,而应是更特色更专业。留在农村,建设新三农,完全可以是一部分农村青年的选择,包括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出身的青年,走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这些青年在创造了一定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应承担起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传统村落,更应推祟并形成一种新“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农村的文化精英完全可以和城镇的同等,参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化追求可以更加远离功利,回归本真,也就更宜承接上传统村落的文化之脉,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还有它常有的优良山水环境,对城镇的一些文化精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传统村落如何借用这部分优势,使之从“三下乡”变成更长久地接入农村文化之脉,完全是一项值得研究的事。当前政策上可能有些界限一时难以改变,但充许打开的门还是很有空间的,比如租房长住。传统村落如果能吸引这一批文化新鲜血液的充实,就会更加活力无限。

二是发展农村经济,注入农村文化的生命力。由于各种因素,不少传统村落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同样十分重要。当然,这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和基本风貌。比较普遍的是发展旅游,成效比较快,受益面也较大。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也完全可以和旅游结合起来。而现在的互联网加的形式,也可以让一些传统村落中的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反过来又扩大了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前,保健养老也是一项新兴产业,改善一定的服务设施,传统村落对吸引一批富裕人士长期租住也是一项发展门路。总之,只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落经济重新繁荣,群众对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才会避免传统村落的自然衰落。

三是在保护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土专家”和能工巧匠。传统村落的硬件很多体现在村落布局和建筑上,往往年代久远,失修毁坏现象越来越严重。要做好传统村落的正常的修缮和合理的改造,急需一支合格的队伍。有关部门在提供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保证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在工艺、材料、整体风格、质量保证等方面,努力做到接得上,管的了,不走调,最大限度保证传统村落建筑的可延续性和可使用性。

三、传统村落保护需解决的几对矛盾。

近年来,各地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进行了不少探索实践,也取得一定的经验教训。临海市如何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许多具体的矛盾。必须通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辨证法的方法论,根据临海的实际情况。去面对矛盾,研究问题,找出科学的度。

一是要处理好传统村落与生态农业、自然环境的血肉联系,整体保护。从大多数传统村落看,村落可能拥有一定的集镇功能,但更多的直接联系还是农业,村落与农业的关系是真正的血肉相连,气同魄共。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将村落与农业分割开来,而应细心呵护之间的关联。很多传统村落的建筑结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都与滋养它的当地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十分生动也十分经典。要与当前倡导的生态农业结合起来,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机部分。现在,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已从旅游、农家乐,逐步发展到生态农业体验等,传统村落的生态农业发展更显优势,既保存了原有韵味,又富有新的吸引力,拓展了发展空间。比如,临海白水洋的桃花,河头的茶叶,都与当地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互促进、结合,效果也更加突出。同时,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主要是人居功能,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建筑与山水环境己浑为一体,生活与自然风光己密不可分。传统村落保护,更要与保护自然环境相结合,整体规划,相辅相成。自然环境保护得好,更可成为传统村落的亮点、美点,为传统村落增色添彩。比如,孔坵村位于临海市汇溪镇羊岩山东麓,整体建筑具有鲜明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风格,又与周围山水有机结合,富有山水情怀,家园情感。村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有宝新义塾旧址、近仁堂、半耕堂、一心斋、中和堂、三余堂、耕礼堂、章氏祠堂等。村内村边还有东泰桥、中和桥、西安桥三座古石拱桥,山清水秀,建筑精美。要科学地将传统村落与生态农业、自然环境整体保护,这样,才能象水有源可依,木有根可长,传统村落才能传承和光大。

二是要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商业开发的关系,既要保护整体布局和现存结构,更要精心呵护它的神韵和精神脉络,又要通过一定的开发利用让当地乡村和群众得到实惠,富裕起来。这确实是非常重要又得具体对待的事情。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很快,旅游休闲已进入大众的正常生活,传统村落的旅游休闲价值自然引起社会资本的兴趣。同时,传统村落自身也有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传统村落开展一定的商业开发无可厚非,也确有必要。问题的关键就是把握好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易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将对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严禁拆并中国传统村落,反对整村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加强村落活态保护,要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根据相关政策要求,保护传统村落不得逾越的“红线”包括: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注重文化遗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应该说,这些制度的制订出台十分及时,也很有指导意义。传统村落在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商业开发中,一定要坚持用这些底线制压住开发商推倒重来、成片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的短视和冲动,牢记“不可再生”的珍贵性和历史文化的价值不可随意触碰,做到政府有制度,乡村认真管,村民意识强,彻底守住底线。到商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作出限制客流,精化食宿等举措,把保护列在前面,把“原汁原味”贯穿始终,让传统村落生活之源不竭,文化之脉不断。

三是融入现代生活的度。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权利,传统村落的群众也完全拥有这个权利。传统村落保护,必须处理好融入现代生活的问题。应分不同层次,以既保护好传统村落,又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能提高村民生产生活品质,为一个科学的度。在人居环境上,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本来就很多体现在村落布局和具体的建筑中,而村民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也十分强烈,这个矛盾能统一吗?很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认识这些祖宗留下的遗产的价值,同时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让村民不断获得实际的利益,在这基础上协调保护和改善的矛盾,往往比较顺利。比如,强调传统民居等建筑形态上不要动,但内部可以完善生活功能;比如,对外联结的交通要畅通,但与村落浑为一体的古桥、古道应加以保护,一些村在村口设停车场,自觉禁止汽车入村,说明保护己经成为村民的主动;比如,一些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有经济实力了,可全面入地管道化,暂时没经济实力的,一步一步解决,但不能把临时性变成破坏性,毁坏原有布局或建筑。在提高村民生产生活品质上,要将现代生活与传统民俗有机结合。比如,现代服务要逐步跟上,但在店面、设施整体风格上要有一定的协调统一,当商业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应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一定的控制;比如,在生活现代化的同时,可将民俗融入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需要,把坚持变为享受。传统村落延续上千年几百年,一定有着其宜居的某方面独特优势,故土根深,生活又同样能享受现代化,这是将吸引一部分传统村落下一代回归的关健,而这种安居乐业才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最大内生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也只能在人居中获得更大的活力,走向更高层次。

 



新闻
更多
更多